消費者選購顯示器,多為上網做功課以及根據這樣的觀賞印象就決定買那一台,這中間其實有很多人為可控制的因素影響著你的決策,舉例來說:現場展示區域的環境亮度、顯示器設定、播放器設定、播放影片內容、投影布幕等。下訂後以為這樣就搞定了,可以回家享受新買的顯示器嗎?事實上買完安裝好後,才是惡夢的開始,怎麼看起來都跟當初在賣場看的不一樣,於是又上網找最佳設定值、看其他網友的調校文章,不斷的測試調整,一直輪迴,從來沒有真正好好享受觀賞影像的樂趣。
如果眼見為憑都不可靠,那一般人要如何選購顯示器呢?隨著科技進步以及這十幾年來筆者推廣的標準影像觀念,購買這些設備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選則符合「影像標準」的顯示器。標準影像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其實就是影片製作者監看用顯示器上的畫面,所以這類顯示器被稱為監視器,因為我們眼睛沒辦法看到影像訊號長什麼樣,必須靠監視器把影像訊號轉成影像,才能為人眼所看,所以它的特性就是準確。如果我們用符合影像標準的顯示器,自然就能看到相同的畫面,這就是製作者想要傳遞的畫面,就不用一直懷疑現在顯示的影像到底對不對。至於什麼是「影像標準」? 因為有點生硬,我們後面再說明,我們先建立為什麼要看標準影像,這樣自然就會有動力瞭解「影像標準」。
我舉兩個筆者辦講座常講的例子,先看第一個例子:
第一張是美女圖,第二張明顯是亂碼,那為什麼要把這兩張圖放在一起?它們其實是同一個數位檔案,裏面所有數位0、1的排列組合都是一樣的,只是第一張圖是用對應正確格式的看圖軟體打開來看,而第二張圖是硬用文字軟體打開來看,當然是亂碼!這個例子要說明的是數位照片檔案原始是0、1的排列組合,它必須經過軟體正確的解碼後,才能變成照片裏的RGB三原色資料(這邊流程有簡化),而這資料再由顯示卡轉成電子訊號送到顯示器,再由顯示器本身RGB三原色來顯示。如果這些顯示器的三原色本質不同,各色對應訊號的輸出強度不同,那就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我們就會看到不同的影像色彩,所以在色彩管理上,我們常說「顯示器是數位之眼」就是這個原因,只有經過標準顯示器,我們的眼睛才能看到正確的影像,這個規格就關係到後文會詳細解釋的色域(Gamut)及Gamma。
前面二個例子只是說明看標準影像的目的以及儀器校正的必要性,但真正要看到標準影像,除了有了前述的概念,還有三個重要的事項要注意:
1.不是每台顯示器都能經過校正達到標準,一開始就要買對顯示器:家電業在色彩管理這塊是落後其它產業非常多,主要是因為消費者主導的市場還沒完全有正確的觀念,所以會有許多以「吸睛購買」為主要銷售手法的顯示器充斥在市面上,這類顯示器因為偏差太大,或是校正後會產生其它問題,例如色階損失太多,而無法校正成標準。這類銷售導向的顯示器跟品牌及價位無關,知名品牌或高價產品都有可能會有這樣的產品。很高興BenQ開始重視這一塊,從電視、投影機、電腦螢幕,都有符合影像標準的的產品讓大家選購,基本上要先選對產品,才有機會看到標準影像。
2.找合格人員校正:顯示器因為量產會有一定偏差,除非像是BenQ影像專業用的電腦螢幕SW系列,是出廠逐台校正,其它的顯示器即使目標要做標準,大概也只能達到8~9成的準確度,加上使用者可能會有整套影像系統的設定錯誤(這很常見),如果想要確定一切正確,那做現場校正還是有必要的。理論上是找有証照的合格人員校正即可,但說實在的這些影音証照課都是二天左右的短期課程,設定的授課學生程度都是高中程度,基本上有出席上課就會有証照,就算再認真上課,也只能到師父領進門的程度,真正的修行是在上完課後,有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在台灣這個產業特有的生態下,真正有能力的人很少,有人有証照,但什麼都不會,也有人滿手証照跟高檔儀器當門面,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招攬客人進門買高檔的影音器材,根本不會校正或是不敢出門校正。校正這塊還是要看口碑,這塊我只毛遂自薦及推薦BenQ的工程師,因為我們本身都是影像產業的工程師,十幾年工程師的底蘊不是上個幾天課就能有的,這些証照只是加值而已。
3. 依色彩準確度需求定期維護:顯示器會隨著使用逐漸衰退,並不是買了一台好的顯示器加初期校正後就一勞永逸,這時需依對色彩準確度的要求程度及使用量來設定校正週期。色彩專業用的電腦螢幕是使用量最大且準確度要求最高的,校正週期就要短;投影機因為燈泡會慢慢衰退,週期會次之;電視色彩準確度通常要求較低,週期可以拉長。至於確實的週期要多長,還是需依照個人實務上的需求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