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鏡的黑人男孩
近年來,因為數位產品的發展,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相較以往,臺灣孩童的近視比率提升許多。在2018年時,在由國健署委託臺大醫院調查中,顯示出有高達九成的國三學童近視,且當中有將近三成的學童為高度近視(超過500度)。
「近視」已成為當代社會中,不可輕忽的風險,而當發現孩子近視時,「散瞳劑」常常是許多家長們的首選。但是,只要點了散瞳劑就能杜絕近視的威脅了嗎?這樣的「法寶」又該如何地正確使用,是否有任何副作用呢?以下將簡單地介紹「散瞳劑」是如何地有效舒緩近視症狀、市面上常見的散瞳劑為何、以及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的事項。
「近視」的成因,在於眼睛周邊肌肉「調節力」的過度使用。在觀看不同距離的物體時,眼睛附近的肌肉會經由調節,達到最適當的焦距。若看得越近,則表示「調節力」越大,越會誘發近視的產生。而散瞳劑得以用於治療近視的藥理作用在於,使瞳孔放大以容納更多光線,以及暫時麻痺眼睛附近的肌肉,抑制眼睛使用調節力,進而達到抑制近視的生成。
耕莘醫院雷少宇眼科醫師曾在《淺談兒童近視》一文中提到市面常見的三種散瞳劑比較:
根據以上三種散瞳劑的比較,高濃度長效散瞳劑在立即性的抑制效果上的確優於低濃度長效散瞳劑,但在使用上需要注意孩子所承受的畏光程度,因此需要適時地根據孩童的情況做調整。也就是說,若孩子在使用散瞳劑的成果上沒有顯著的舒緩近視,且承擔之畏光程度已超過孩子可負荷,則建議搭配眼鏡或是角膜塑型片進行輔助。
眼球的發育大約會進行至18-20歲,只要仍在進行發育,則近視度數仍有加深的可能性,因此對於防止近視加深的控制需持續至此。若醫師判定孩童需要使用散瞳劑,則大約會以此年齡作為基準,但這個數據仍會因為孩子個人體質的不同而有所更動,因此須以醫師的診斷為主。
絕對不行!若使用長效散瞳劑(目前大多皆使用此散瞳劑),貿然暫停使用會造成嚴重的反彈效應,也就是眼睛調節力更加劇烈,增加近視的程度,且濃度越高,反彈的效應則越嚴重。因此在散瞳劑快用完時,需定期回診(一至一個半月),不建議擅自中斷治療。
控制近視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治療內容、散瞳劑濃度等會因孩子體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舉凡對於散瞳劑的反應、個人用眼習慣、生活型態等皆為影響治療的因素,因此定期回診是近視控制非常重要的一環,並非中斷診療一陣子,多點散瞳劑即有相同成效。眼睛為靈魂之窗,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媒介,若能更正確地了解如何與這項慢性病相處,就能達成理想的平衡,避免更進一步對於眼睛的傷害。
延伸閱讀:《幼童點散瞳劑恐導致青光眼? 北醫眼科醫師破解迷思》、《治療近視除散瞳劑外,還有別的嘛?》
歡迎洽詢居家照明的專家,解決您在燈光使用上所碰到的困擾
>>BenQ 護眼智慧檯燈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