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在最初開始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時,發現孩子會因為喜歡特定幾本書,就不停的讀那一本,到後來甚至有些家長出現了「天啊那本書真的有那麼有趣嗎?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喜歡看同一本書呢?」的疑問,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引導孩子下一步,而索性放棄了擁有諸多好處的親子共讀與閱讀習慣的培養。
理所當然的,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反應出不同的閱讀習慣與書籍偏好,只是在孩子正在養成閱讀習慣時,家長應該要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先了解孩子的閱讀方式與習慣,才能進一步引導孩子正確的閱讀。而閱讀方式由廣至精、大略可以分為泛讀、略讀與精讀,各有各的優劣與應用場景;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卻遇到不同的障礙時,該怎麼應用這些讀書方式持續鼓勵孩子閱讀呢?
看書,是為了知識的累積嗎?為了將來解決問題的智慧?為了提早銜接這個世界?抑或是以上皆是?其實每個人看書的目的各自不同,喜歡的領域與想要獲得的智慧也有所差異,家長不應該一昧的塞給孩子「家長認為應該看的」書,更不應該限制孩子喜歡怎麼樣的知識領域,而是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其實,當孩子特別喜歡某些種類的書籍時,或多或少已經向家長傳達了他們喜愛的閱讀領域,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用觸類旁通的方式,將類似內容、形式的書籍放到孩子面前,讓孩子能夠在這個領域中「泛讀」,快速激起孩子對此領域的興趣,除了強化孩子閱讀的動力之外,另一方面也將孩子的興趣慢慢加深加廣。
其中,在泛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略讀」的方式,快速看過書中的目錄與章節概要、章節總結等等,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否喜愛,讓孩子自己挑選後閱讀;鎖定領域與類型之後,就可以進入精讀的階段。
精讀,顧名思義,就是「精準的讀」、「認真的讀」,精讀一本書的過程,可以大略分為釐清目標、摘要重點以及產出結論與心得、分享書中所學。
在開始精讀一本書之前,家長要先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他現在要看這本書?是為了獲得這本書中所講授的知識嗎?是為了了解作者心中的思維嗎?還是為了解答某些疑問而讀?一本好書,會值得讓人一讀再讀,就是因為每次讀的心態與能夠收穫的都不同,所謂老酒越陳越香、皮鞋會越穿越有光彩,就是這個意思。當孩子重複讀同一本書時,家長可以讓孩子思考每次看書的目的,讓孩子再一次念這本書時,重新定義自己的心態,用不同的思維與感受去閱讀一本書,來挖掘它不同的風采。
訂定好目標後,再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孩子用一支筆,持續的進行重點摘要,紀錄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驅使孩子的讀書頭腦持續運作、另一方面可以更有系統的產出自己的結論。在讓孩子在吸收完一本書後,融合自己的想法,產出一套自我理解的結論,也能夠讓家長持續觀察孩子的念書成果,對孩子新產生的疑問或想法,用家長的角度或人生歷練來教育孩子,型塑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鼓勵孩子向他人分享閱讀結果,有幾項重要的意義:培養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他真的念完一本書,並可以向他人分享;讓孩子在向他人分享的過程中,持續回想書中內容,強化自己對於書中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最後則是讓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培養自己說故事和向他人分享想法的能力。如果一開始孩子產生抗拒,家長可以先以身作則,讓親子之間互相分享、建立信心,以便後續發揮出精讀一本書的價值。
綜上所述,如果下次看到孩子仍然在看同一本書,不妨用上述的方式,持續激發孩子潛力,培養親子共讀的基礎!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