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是語言發展與情感連結的重要起點,但許多家長都曾有過這樣的煩惱:
「我的孩子每次共讀都坐不住、一直跑來跑去,是不是不適合聽故事?」
其實,這樣的狀況非常普遍。MindDuo 這次特別訪談了親子共讀專家──嚴淑女博士,她提醒我們:孩子不是不專心,而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從「坐不住」轉變為「愛上聽故事」。
以下是嚴淑女博士針對常見共讀困擾給出的專業建議,幫助家長破解孩子的專注力難題:
對幼兒來說,「閱讀」不是天生就會的能力,而是需要透過日常教導與引導建立起來的習慣。孩子在閱讀時爬來爬去、翻頁子、走來走去,不代表他不專心,而是透過觸摸、移動、操作來認識環境與書本。
家長應如何引導:
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建立「共讀儀式」,讓孩子習慣這是每天的共讀時刻。
運用引導語句,提升參與感,例如:「你可以幫媽媽翻到小猴子那一頁嗎?」
制定簡單的翻書信號,例如:「等媽媽摸你的手,你就可以翻下一頁囉。」
從操作書、遊戲書開始,讓孩子在互動中參與、建立書本興趣。
當家中有兩個孩子時,念故事給哥哥聽,弟弟卻總來搗亂,該怎麼辦?嚴淑女博士建議,不必硬性區隔,而是可以透過「共同參與」與「彈性設計」化解衝突。
有效的方法包括:
區分共讀時間,例如:「現在是哥哥的時間,待會換妹妹」,但務必事先與孩子溝通好時間順序。
選擇所有孩子都能一起參與的故事書,例如《超級無敵多小豬和大野狼》這類互動性高、節奏明快的繪本。
善用無字繪本,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以圖畫自由表達,增進彼此的互動與包容。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圖鑑、動物書或字母書,但對故事類繪本提不起勁,家長不禁擔心:「他是不是沒辦法理解故事內容?」
事實上,孩子只是更容易從熟悉與感興趣的主題開始學習。
應對策略:
從孩子喜歡的主題切入,例如:愛恐龍的孩子,可以找以恐龍為角色的情境故事書。
透過故事增加情境理解與語言敘述能力,也有助於社會情緒發展(SEL)。
不強迫孩子立刻接受故事書,而是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對敘事內容產生興趣。
孩子總是吵著要聽同一本書,不斷重複,許多家長會擔心這樣是不是沒吸收新內容。事實上,重複閱讀是幼兒語言學習與情緒安全的重要來源。
英國研究指出:同一本書反覆閱讀六次,對孩子的學習成效優於一次閱讀六本不同書。
重複閱讀的好處:
強化語言記憶與語意理解
提供穩定的心理環境與安全感
建立「儀式感」,特別適合作為睡前共讀書
當孩子指定想讀某本書時,家長可以尊重這份選擇,同時依照興趣適時推薦其他書籍,幫助孩子逐步擴展閱讀內容。
挑對書,是讓孩子更容易投入共讀的第一步。嚴淑女博士建議家長可參考教育部的嬰幼兒推廣計畫、信誼基金會閱讀推廣活動,以及像本網站 MindDuo 親子共讀等專業推薦書單,作為選書的依據。
選書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切入:
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節奏,坐不住、亂跑,其實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MindDuo 本次訪談的嚴淑女博士提醒我們,與其期待孩子瞬間專心,不如透過每天的共讀,讓「陪伴」成為孩子最專注的理由。
每天 10 分鐘的閱讀時光,不只是學習,更是愛的傳遞。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