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親愛的爸媽都曾遇過以下場景:可能你忙於家中的衣物清洗,亦或是在廚房為家人張羅美食,當一切都準備妥當、想好好坐下放鬆的時候,轉頭一看自己的小寶貝,啊!她正在咬著買來的童話書,或是一邊翻開繪本,卻把最喜歡的那頁給撕下來了!你腦中第一個念頭應該是衝上前去阻止,告訴他說:「不行!這是書,不能咬!」但孩子卻開始哇哇大哭,好像你搶走他最珍貴的東西一般。這樣的事件經常重複出現在生活中,尤其是發生在一、兩歲之前,該怎麼和孩子一起為「撕書、咬書或啃書」這件事情來努力呢?
「為什麼孩子要咬書或撕書呢?」這個問題可能在你心中盤旋許久,如果我們乘著時光機回到佛洛依德的實驗室向他請教,或許他能娓娓道來現在所熟知的「性心理發展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剛出生的寶寶直到一、兩歲都屬於「口腔期」,喜歡用嘴巴來探索這個世界,你會看見他把隨手可得的玩具、物品都放進口中,無論是咬合、含著等方式,都是他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的方式。
許多人看到的第一印象是趕緊把他拔出來,然後拍拍寶寶的手說:「不要咬啦!這樣不乾淨啦!」,甚或是講出「怎麼會咬東西呢?這樣不對」,親愛的爸媽,上述的方式在孩子的心中都會留下被阻止、責備的印象,停止他的動作等於切斷或壓抑住寶寶的探索與發展。
張春興的《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到,若孩子的口腔期未能獲得滿足,未來長大在心理層面可能會產生不安全感、焦慮、緊張或依賴的性格,在行為上則可能出現嚼食檳榔、酗酒等表徵。
但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件事呢?作家李坤珊在《讓寶寶愛看書:0 ~ 3歲閱讀行為放大鏡》中提到了幾個原則,不妨分享給大家試試看唷!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會有咬書、啃書或撕書的舉動,多半是孩子探索週遭環境的方式,這也顯現出孩子對眼前的書本有興趣。若想跳脫對於書本外觀時時刻刻的掌握,不妨選用較厚材質或布質料的書本外殼,孩子咬的時候也不太會影響書本,也可以在書本外觀上附上書套。其實孩子的使用在所難免,無需因為一本書而影響其心理層面的發展或對書產生不當的連結。
爸媽陪同共讀書本的時候,不妨一邊陪孩子唸書,一邊輕輕的換上平常使用的奶嘴或固齒器,這些使用過後注意清潔與衛生即可。除此之外,給予其安心的小棉被、小玩具等,都是能轉移在咬書上的注意力,但又能給予其安定感的來源。當然,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爸媽穩定的陪伴,這在口腔期的特徵反映上非常重要,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穩定其情緒。
當書本被移走,換上奶嘴或固齒器時,孩子可能會有哭泣、吵鬧的表徵,在這個年紀上,孩子並未像成人有成熟、完整的心理運作,知道是非對錯。因此,各位爸媽的說明和表情就相當重要,我們只是希望他能換個物品使用,言語上避免責備、斥責的語氣,減少使用「不可以」、「不對」的話語。當我們明白孩子的所作所為是因應著他的發展,可以減少對孩子的誤解與行動。
其實,啃書與撕書等行為,也可以被視為親近書本的一種表現呀!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很難去回想、回到那個一、兩歲的自己,當時的父母怎麼對待我們,正反映在對孩子教養上,這是一種複製的過程,當我們理解這是孩子的需求、表現,換個方式,讓孩子滿足這個時期的發展,才是對孩子最適合的!
參考資料: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