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閱讀」是最近無論在學校教學現場、或是家中的親子教育,都不斷被提及的關鍵詞。不少老師和家長都曾為孩子的閱讀能力苦惱過,卻又不知道該從何開始著手?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衡量孩子目前培養出的閱讀素養到哪個程度?於是就陷入茫然,毫無閱讀方向跟策略的雜食,事半功倍,甚至徒勞無功。
其實只要採用「對話式閱讀」方式,便能藉由互動的基礎,增進親子共讀成效,同時也可以從互動過程中雙方的反應看出孩子與家長本身的閱讀素養等級,進而持續調整合適的策略,讓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充滿趣味,不再如孩子想像的那樣枯燥乏味。
對話式閱讀是美國心理學家Whitehurst教授於1988年發表的親子閱讀方法,其背後理念在於更換傳統閱讀中父母的角色,使孩子成為主要的講故事者,而父母則是主動的聆聽者。
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同步」,藉由閱讀過程中雙方的對話,確保雙方都在同一個步調上。閱讀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同步的細節,如閱讀者是不是跟作者的思緒同步、還是只是單純走馬看花;若是共讀,則除了作者與閱讀者之外,還需要共讀的引導者跟作者與閱讀者同步。同步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卻是一件需要練習的事情,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透過反覆口頭確認與回應,讓雙方在對話過程中掌握情況,先把對話調整到對的頻率上。
以下用範例對話來說明,對話式閱讀進行時可能會產生的對話。舉例而言,目前家長在配合一本情緒教學書籍,和孩子進行對話式閱讀。
「如果你現在是這個玩具被弟弟搶走的主角,你是什麼感覺呢?」
「不喜歡。」
「是什麼樣的不喜歡呢?是生氣嗎?難過?不甘心?」
「應該會很生氣。」
「那你覺得主角現在在生氣嗎?你有沒有其他時候有過生氣的感覺,那又是什麼狀況咧?」
上述的對話,除了可以確認孩子是不是有在故事情境內、沒有分心之外,還可以透過對話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同時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組織屬於孩子自己的語言。然而,精準的掌握對話節奏會是對話式閱讀的一大重點,把閱讀內容切的太細、問的太多,可能會導致沒有辦法完整吸收書中內容;切的太大塊才開始進行對話,也有可能造成理解斷層、效率不彰等問題。
正所謂過猶不及,每個孩子對內容的理解速度、組織自己語言的能力都不甚相同,所以很難有一個建議的切分方式,只能靠家長在共讀過程中留意孩子的表達是否有跟上內容、是否開始分心、覺得無趣,來判斷自己目前掌握的節奏對孩子而言是不是太快或太慢。
對話式閱讀講求互動,但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何觀察閱讀過程、互相協調、檢討,才是真正能讓一切變的順利的鑰匙。家長應該不吝於向孩子尋求意見,讓孩子一起思考怎麼做才能讓這個過程變的更好玩,讓孩子擁有決策權,也不失是一項重要的訓練呢!
對話式閱讀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容易!唯有家長真的花心思去學習如何互動,才能真的發揮對話式閱讀的效益,讓親子互動更為多樣,在閱讀過程中引起情緒共鳴進而創造情感,使得親子共讀變的有效率又有高價值,幫助未來孩子對話及描述能力的發展!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