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推薦原因】
如何讓學齡前後的孩子認識人際互動的禮貌,是父母的一大課題。這本繪本透過調皮搗蛋的小猴子彼特,要讓孩子體會一下有禮貌與沒禮貌有多大的差別,也體會到禮貌的重要性。
學齡前後的孩子,剛剛能夠和大人溝通,似懂非懂地,開始能夠遵守一些社交禮儀。但與此同時,又時常「頑固地」拒絕遵守一些大人眼中或許蠻基本的規範。舉凡問候長輩、輕聲說話,再到不隨便在別人面前放屁打嗝,這些書中所描寫的「徵狀」,大概都是孩子會做的。
這樣做的原因有很多種,無論是還不懂事、沒辦法體會這是不恰當的,也有可能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純粹自然的身體感受,為什麼不能順其自然地顯露(社會化的本質是好是壞,或許一言難盡)。不過另一方面,其實也有科學的解釋,認為孩子在腦部發育完全之前,本來就無法、也適合加諸太多的外在自我控制思想在其身上,反倒容易阻礙大腦的發展。
這樣說起來,要怎麼樣帶著孩子,讓他們適應社會的規範,當個有禮貌的孩子呢?
或許,讓孩子換個角度,從外在來看待自己,會是一種方法。
這本書的主角是小猴子彼特,他不僅到哪都隨意打嗝,還時常衝著別人就胡亂放屁,愛亂挖鼻屎、不愛洗手(這可是這幾年全球一致的禁忌),這些都是家常便飯。對這些不禮貌的行為,他一點都不以為恥,就像書本的標題一樣——他覺得「這樣做又沒關係」。
這樣做有關係嗎?孩子可以自己在小猴子彼特身上看到,作為一個抽離的第三者,他們可以客觀地評估這些行為看起來怎樣,也藉由這樣,來回想到自己做起來怎樣。
在孩子看到小猴子彼特的行為後,現在,彼特的爸媽也要讓他看到自己的所做所為。
最後,彼特真的受夠了。
「怎麼每個人都這麼奇怪?」牠問。
「我不懂你的意思。」媽媽邊回答邊用袖子擦鼻涕。
「對啊!」爸爸說:「我們只是在學你呀!」
這天晚餐時,彼特突然發現大家都很怪,不但一點餐桌禮儀的規矩都沒有,還大聲地打嗝放屁,讓他覺得非常地不自在。原來,這是他們一家人的計畫,要讓彼特自己看看,自己平常的行為,是給他人帶來怎麼樣的觀感。
外在強加的規範,或許不是教育最佳的方式。不過,如果是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教導孩子,似乎除了能達到原本的效果外,也能讓孩子更懂得以多元的方式來思考。
在小猴子彼特身上我們看到,這些不禮貌的行為之所以不禮貌,究其根本,正是因為他會打擾、妨礙、觸怒到別人。一開始,我們總是從自己身上出發,思考一舉手一投足帶來什麼影響;現在,一旦看到自己反過來受氣的時候,便也終於明白說,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會被別人所排斥,為什麼我們應該「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
有些時候或許迫於情急,我們難免以教條的方式,告訴孩子該遵守的規範。但透過故事,透過圖畫,便是一種讓孩子自然地學會教養的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見得有那麼多地場合,一一帶著孩子學習不同的應對進退。不過,在繪本的閱讀中,我們有機會在家中,便接觸各式各樣的生活場景。在繪本的閱讀中,孩子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成長,也體現了言教以外的一種另類身教。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