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推薦原因】
透過描繪一家在新年團圓的情景,繪本也描寫出團圓如何讓彼此在離別時更珍惜彼此。不僅是農曆年的主題繪本,也是描繪親子溫情的作品。
團圓 屬於你我的節日故事
團圓,是一種情感的企求
是人與人之間的維繫
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圓融
是心靈上的大滿足
一方面描寫著農曆年的歡樂氣氛,但這本書可以說是甜中帶酸的一本。過年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的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平時無論散居何處的家人,都會在這一天回到大家庭中,聚在一起、陪著彼此度過這溫馨甜蜜的日子。
這本過年繪本就是描述這樣的場景,小女孩的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只有過年這段時間可以回家。對一般都會中的核心小家庭來說,和家人長期分隔兩地或許難以想像。而這本故事可以讓孩子在年節中,體會到年節對家庭的意義、學習到相聚的重要性,更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得來不易。其中,道盡對下一次團圓,更深的企盼。
許多時候,酸甜苦辣這種種生活的滋味,似乎都是相依而生的,沒有難過的心情就沒辦法襯托出其他時刻的開心。我們看到的同時是在場與不在場的親情,當我們在平日盼望著過年,也要記得年節的團聚是為平日的分別儲藏能量。
藉由電影般的場面調度手法 (mise-en-scène),將過年習俗與親情描寫揉合在一起,是本書的一大特點。本書畫家朱成梁曾說,「畫圖畫書,好像拍電影」,而知名畫家奚淞也在本書文末導讀中提到,「《團圓》的故事發展宛如流暢的電影運鏡,巧妙的利用角色、場景和道具,表現出這部平淡中見深情的作品。」這本書的美學和其所希望傳達的意境、訊息,在此是緊密交融在一起的。
僅僅只是順序地描寫從遠方歸來的爸爸、家中的母女如何準備、經歷佳節,就將親情和年節這兩個主題透徹地發揮了。在理髮的時候爸爸會說,「剪了頭髮,明年就會順順當當的」;這樣的話語不過像是順理成章的台詞,卻恰如其分地傳遞了本書的主題;同時,這不也體現出東方社會將處世理念蘊藏在生活細節中的哲學。
在畫面上,不斷地將微觀的親子互動到鉅觀的年節城景錯綜交織地描寫,也讓我們體會到原來親情跟年節是那麼樣相同的主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書名團圓傳達的意象,其實除了團圓本身外,還要加上團圓二字背後所隱示的「離散」。和所有的故事一樣,故事的生命並不在故事之中被賦予,而是蘊藏在故事的開端之前,以及終末之後。團圓之所以觸動人心,是因為我們知道分別的憂傷與思念。
書本的故事始於爸爸的歸來,終於爸爸的再次離去。我們會發現到,沒有被描寫的片段,才是支撐起故事的最大基礎。我們會發現書中的對話,其主軸一直都圍繞著爸爸在的日子可以做什麼,爸爸不在的日子不能做什麼。正是對團聚生活的描寫,會讓我們思索分離時的感傷,進而讓我們去珍惜團聚時分。
然而,也正因如此,我們會感受到的是,毋須過度難過、過度氣餒,別離與再見彷彿就跟季節的變換一樣,一直都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有別離就有相見,且別離之後出現的總是相見。
現下的我們,身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或許逐漸地,我們正在走出陰霾,也或許有人依然擔心著更大的災禍來到。無論如何,這本繪本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的,是一方團圓的小陽光;而深埋心中的這股暖心能量,將會是在最孤單、寒冷的時刻,維繫自己的生命線。
在親子共讀時,爸爸媽媽跟孩子可以再次體認到過年的意義。過年的各種活動,無論是敲鑼打鼓放砲,不外乎就是要製造出歡騰、喜慶的氣氛;而這歡騰、喜慶的氣氛不外乎就是源自於過年背後的團圓意象。
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也收錄了一些年節小知識,讓我們可以過上一個更有意義的年,而這更有意義的年也將建立在更珍惜彼此之上。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