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是由猴子變成的嗎?】《生物變變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 MindDuo親子共讀-深V編
  • 2022-12-09

《生物變變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推薦原因】 

 榮譽載滿:
美國圖書館學會書單雜誌星級推薦、2019 LaCentral  讀者票選最佳童書

    獲獎無數:
2019 LaCentral  讀者票選最佳童書、入選2020格林納威繪本獎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可說是現代人對生物知識一切理解的基石,也是人類對自身所為何來最基本想像的源頭。在各種言談中,我們都不時會引述其中的諸多概念,就像我們都會有的、人類是從猴子演化而成的想像。這本書可以將這些「印象」藉由簡單的說明化作「知識」,帶著孩子消除誤解的刻板印象,同時也是孩子進入生物知識的第一本書。

書名

生物變變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者

莎賓娜.拉蒂瓦(Sabina Radeva)/文圖;林惠嘉/譯者

適合年齡

適合7歲以上的孩子,3~6歲也可親子共讀

有無注音

適合哪種孩子

適合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繪本形式呈現《物種起源》的書,讓孩子們可以輕鬆地吸收其中的關鍵知識。

能學到什麼

能瞭解到達爾文是如何推論並產出這些有關物種進化的知識,並藉此瞭解有哪些是我們過去的誤解,以及哪些是我們還不知道的生物演化知識。

同場加映

《小旅鼠沒讀過這本書!》

購買連結

 

博客來☜ 現正79折!
誠品☜ 現正79折!
三民☜ 現正79折!

 

達爾文是怎麼寫出《物種起源》的呢?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生物知識,泰半來自於達爾文在1859年所寫出的《物種起源》。或許難以無法想像的是,這些我們已經視為理所當然的內容,都是超乎他同時代人理解範圍的。在達爾文之前,人們多半認為多樣的物種一直都存在世間,並無法相信物種曾經經歷過「物競」與「天擇」。

  這本書的特色是,它一步一步地帶我們認識達爾文成書的思維,藉此讓我們瞭解到直覺的觀察是怎麼成為了思維的理論,最後再變成了人人傳頌的知識。假如我們身處在那樣的時代,或許在直覺上也無法直接認同書中的內容,也會有著同樣的懷疑;跟著這本書的腳步,就是一次重新從直覺來認識這些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一種從根本理解知識的方式。跟著這本書的腳步,爸媽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重新檢視我們對世間直覺的想像,跟著書中的討論,一起建立生物學知識的基礎。

為什麼我們從來沒看過那些進化到一半的生物呢?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或許是其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易懂卻精緻的圖繪。《物種起源》或許不是人人都能輕易理解的學術著作,但經過這本繪本巧妙的轉譯,孩子都可以從簡單易懂的畫面中去理解其中的學術邏輯,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導出來的。

  建立科學知識時,最重要的就是將經驗轉變為學術理論的過程,這也是我們往往會受到直覺拘束的部分。「為什麼我們從來沒看過進化到一半的生物?」這是書中的一大論題,也是達爾文在著作中亟欲闡明的。達爾文提出並且在這本書中被易懂的畫面所傳遞的是,曾經存在的物種要讓我們能夠觀察到,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化石條件,缺一不可的條件一但少了就無法保存。

  就像我們會在自然課本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所倚賴的是經驗驗證。是什麼樣的經驗理解可以構成科學知識,而什麼樣的經驗理解則屬於直觀卻帶有缺陷的詮釋?藉由一幅一幅簡單易懂的圖繪,我們可以從達爾文的理論中,學習到一種科學家做學的方式,也讓我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單純感官知覺,進化到化經驗為知識的邏輯思維。

科學思維所促成的倫理教育

  在書中也同時不斷被討論的是,同一種生物間差異是怎麼產生的(這也是演化與天擇的根本基礎)。「這些天生的差異有的談不上好或壞,有的則是毫無益處⋯⋯」我們會發現,有些時候生命間的差異是武斷的,有些時候是根據生活環境所挑選出來的,也因此斷然地以個別文化去審判不同生命,往往是不合邏輯的。在這本生物學知識的書中,我們可以學習的不只是單純的自然科學知識,很多時候透過自然知識的推導,我們學到的是對社會刻板印象的反思。

  思辨所帶來的是一種對直觀思考的反思,也可以說是一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態。是不是在做出價值判斷之前,我們都應該也可以先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評斷呢?是不是在檢討他人所言所為時,我們都能先好好地思考這些言行背後的背景呢?這其實都是科學思維所帶給我們的教育,科學的普及並不會帶來一個僵硬而缺乏討論空間的社會,相反地,這理當為我們帶來更客觀且能夠共同對話的公共空間。

知識啟蒙好奇心 好奇心成就科學

  也正因為科學思維能為我們——特別是我們的孩子——帶來這些良善的影響,這本繪本並不希望止於單單一門學科的學習,而更希望能夠帶來孩子們科學心態的啟蒙。孩子可以因為習得科學的思辨,開始更積極也更有方法地認識這個世界,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只是一本繪本的閱讀,但帶來的或許是孩子在十年或數十年間的發展。

  每一本講述科學發展的書或許都會給讀者這樣一種感覺:細細咀嚼這些學者發展理論的過程,都能在其中發現一種發源自好奇心的積極之心。這本書就是在年幼時種下的幼苗,可能在多年後會成就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進而成為新的一門科學典範。

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嗎?

篩選
全部清除
  • {{item}}

    {{itemGroup.title}}
  •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result

{{displaySortType}}

  • {{item.displaySortType}}
  • {{item}}

  •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item.productWordingTag}}

    {{item.title}}

    • {{point}}

    {{currency +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 + 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 {{currency + 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比較

產品比較

  • {{item.title}}

    {{currency +' '+item.finalPrice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 + 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currency +' '+item.regularPrice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立即比較

全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