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推薦原因】
《柯克斯評論》、《學校圖書館雜誌》一致推薦
2018美國教師選擇獎(家庭類別)
總有許多孩子愛打小報告,什麼時候什麼事情值得講,又有什麼事情不應該講,並不是那麼容易掌握。這本輕鬆簡單的繪本,要帶孩子認識說話的藝術。
像邁爾斯這樣愛告狀的孩子是為什麼?愛告狀這種個性,時常發生在低年級到中年級的孩子——這是一個初識規矩與是非的年紀。其實愛告狀並不見得是個性偏差,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在認識了正確與錯誤後,還沒掌握到期間的彈性與模糊空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不完全符合常規的就是需要被糾舉的,於是也就演變成了邁爾斯這樣的個性。
故事中有趣的發展是,老師突然在班上舉辦了「不告狀大賽」,這場分組比賽唯有最少告狀的組別能獲勝。這樣的比賽才第一次讓邁爾斯意識到,原來要掌握告狀與不告狀的差別有那麼難。
在學到教訓之前,總要面對一些難關。邁爾斯因為忍受不了不告狀,害得他所在的組別遠遠落後其他組別,也讓他落得被同儕排擠的下場。自此,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再也不告狀了。
不過,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妹妹意外從櫃子上摔倒受了傷。就在他天人交戰之際,他想起老師曾經講過的:只要是緊急狀況,向大人求救並不算告狀。他不僅趕緊跑去跟媽媽說,也終於理解到,原來告狀與不告狀之間,他是有能力可以判斷的。
話說回來,無論回顧自身童年的記憶,或是長大成人後觀察身邊的孩子,像邁爾斯這樣愛告狀的孩子,確實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告狀這種行為或許源自於一種同儕間的競爭,表現出自己比他人更加地符合大人所制定的規矩。另一方面,在更深的層次上我們可以猜測,這種競爭背後的標的,其實是大人的關注(佛洛伊德就認為,被肯認 (recognition) 的需求,確實是多數社會性行為最原始的根基)。
對大部分人來說,告狀或是俗語說的「抓耙仔」,都不是那麼討人喜歡。然而,一但瞭解到這樣的行為有一定的普遍性,爸爸媽媽可以思考的反而是,要如何讓這樣一種自然存在的傾向,以更好的方式表現出來,將這樣一種負面的作為給「昇華」。
競爭與追求認同的本質若能適當地發揮,對孩子來說,絕對是為自身競爭力加值的良好機會。
回過頭來,告狀之所以帶來不愉快的感覺,其實是因為它缺乏「道義」。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孩子陷於告狀的樂趣,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委婉」和其它不同的社會交流技術——他們還不諳社會上人際往來的「潛規則」。
跟著邁爾斯學習,並不是要孩子把對他人的巧妙觀察力給關掉(邁爾斯對他人身上細節的敏銳度,不正是他相當好的特質嗎?),而是要在這之上為他打造社會化能力。人際互動有許多微妙而難以全然言傳的部分,但在親子共讀之中,這些事物都能夠被巧妙地呈現。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