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推薦原因】
本書用大人和孩子間最常見的「親親 (kissy)」來探討身體自主權的議題,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是這本書想要傳達並且讓孩子知道的訊息。同時,這也是自我保護最重要的第一課。
親吻孩子的臉頰或是額頭,光是聽來似乎就很像西方聖母、聖子的畫像一般,是一幅和諧、充滿對幼兒疼愛的畫面。
不過近年來,在新聞報導上,我們也越來越常看到許多對這種傳統想像的反思(也有越來越多父母願意站出來幫孩子發聲,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我們確實都抱著一種一廂情願的心情,覺得這樣的行為是一種美好的疼愛,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孩子的感受。
越來越浮上檯面的一種觀念是:身體是孩子自己的,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要好好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成為大人的路上,這樣的學習不僅是為了保護好自己,也是為了明確地瞭解到「發生聲音」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便是一本有關於此的繪本。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叫做瑞希、不喜歡親親的愛情鳥。愛情鳥的同伴們都喜歡用親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親暱,但對於瑞希來說,他就是不喜歡這樣的接觸。
無論是同儕間的相處,或是在家中和家人的互動,瑞希都因為不舒服,所以不斷地拒絕了他人的親暱舉動。無形中,不僅瑞希感到越來越孤獨,他人也開始感到被瑞希排斥。這樣的情況,也讓瑞希不禁懷疑起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我愛你們,」瑞希說,
「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
幸好,開明的媽媽告訴瑞希,愛並不只有一種形式,在尊重自己感覺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向他人傳達情感。
這是相當重要的學習。對孩子來說,在他能夠懂事、開始思考以前,他接受到的愛都是沒有經過溝通的,我們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愛都是值得非議的;但確實,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辨別朝他而來的愛的能力。愛有很多形式,愛也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表達,但愛並不是被錯誤對待的理由。
這樣的學習是非常多元、多層次的,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你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也同時在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在社會上,孩子會與許多不同的人建立關係,會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彼此對待。我們不僅希望受到尊重,回過頭來,建立起一個相互尊重社會的前提,也是試著去尊重別人。在許多時候,都以開放的心態先向彼此徵詢感受,並理解到不要就是不要,這都是相當重要的學習。
回過頭來,這是一本給孩子的繪本,也是一本給大人的繪本。我們都抱著無條件的愛照顧著我們的孩子,但這樣一種無條件的愛,並不盡然都能轉換成孕育孩子的養分,或許也有些出了差池,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然而,只要我們都能夠和孩子坐下來,瞭解彼此的感受,這一切都不會是問題。
在閱讀中,或許爸爸媽媽和孩子也可以思考一個簡單,但真正困難的問題:該如何劃下界線?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總是應接不暇,我們並不見得總是有餘裕去和彼此確認互動方式是否正確。也因此,重要的學習不僅是像閱讀繪本一般的「知識性學習」,我們同時也要學習一種「身體性的知識」——簡單來說,我們要試著能夠察言觀色,試著從與對方的互動中,不斷去換位思考地,為他們著想說:「怎麼樣的互動是他可以接受的」。
這是面對他人的方式,至於他人對待自己的時候,我們心中最重要的底線永遠都是
:「不要就是不要 (No means no)。」
{{item}}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結果
{{displaySortType}}
{{item}}
{{item.productWordingTag}}
{{currency}}{{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currency}}{{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產品比較
最多選擇4個產品,比較數量已達上限